首页 > 新闻列表 > 新闻资讯

西安市发布第三批乡村振兴十大案例

2023-07-02 20:19:24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推进更高水平乡村振

下载.jpg

阎良区强化甜瓜羊乳两链驱动

聚合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阎良区以乡村发展为重点,聚焦特色产业不强、规模不大、质效不高,上下游产业链条不长等问题,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契机,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政策扶持、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农旅融合、利益联结,持续做大做强甜瓜和羊乳两大主导产业,努力树立乡村发展典范,引领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

基本情况

阎良区围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做大做强甜瓜和羊乳两大主导产业,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1个,建成万只奶山羊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早春甜瓜生产基地之一。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家,形成了集“养、研、产、加、销”为一体的羊乳全产业链。羊乳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位居陕西第一、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甜瓜面积已稳定在6.5万亩左右,总产量突破20万吨,年产值约7亿元。阎良区也先后被授予中国甜瓜之乡、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精品瓜果综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世界羊乳之都和中国羊乳基地等荣誉称号。2022年,阎良区实现农业总产值59.5亿元,农业增加值38.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6元。2023年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下载 (1).jpg

阎良区国强现代农业(省级)园区

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创建工作。为做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加快推动全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阎良区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委、区政府相关22个部门和涉农街办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甜瓜、羊乳产业发展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成立了阎良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出台了《阎良甜瓜品牌保卫战(2022-2023)实施意见》,全面构建甜瓜“生产体系、品牌体系、标准体系、营销体系、监管体系”。

(二)强化政策扶持,增强产业发展动能。近年来,阎良区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要求,聚焦要素发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发展动能。出台了一系列甜瓜及羊乳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阎良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从用地、金融服务、科技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支持园区建设。如对实施育苗点建设的每个补贴10万元,对春秋大棚补助标准为5000元/亩,钢架大棚补助标准为10000元/亩,日光温室补助标准为2000元/亩。

(三)强化龙头带动,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建基地、引龙头、调结构、育品牌、增效益”的思路,持续在研发、繁育、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上培育产业“龙头”。目前,区域内参与甜瓜、羊乳主导产业经营的企业达到30家。以百跃、秦龙、安诺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为骨干的8家羊乳企业,占全省羊乳加工企业的近1/4,年设计产能10万吨以上、年产值近100亿元,羊乳加工制品占陕西省的60%以上。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1个,家庭农场45家,省市级产业化联合体4家。

下载 (2).jpg

积极推广使用甜瓜双根嫁接技术

(四)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业研发能力。阎良区加强与西农等高校的技术合作,2006年率先成立了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先后选育早熟蜜瓜、香瓜及薄皮系列等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甜瓜新品系60多个,鉴定登记甜瓜新品种20余个,推广实用新技术15项,全区良种良法覆盖率达90%以上。组建了阎良区羊乳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成立了百跃、秦龙羊乳研发中心。目前,以百跃、秦龙乳业为代表的阎良羊乳加工产业集群,无论在研发水平、加工工艺、装备水平,还是加工能力均处于中国乃至世界同行第一方阵。

(五)强化农旅融合,挖掘产业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甜瓜产业文化和羊乳产业文化,建成了阎良甜瓜文化馆、秦龙乳业旅游园、百跃羊乳文化体验中心等。阎良甜瓜文化馆以时间为序,突出阎良甜瓜起源、产业融合、甜瓜科普等内容,以照片展板、档案资料、人机交互、场景体验为主,生动展示了甜瓜的前世今生。秦龙乳业集团作为阎良区一张极具代表性的名片,已评为全国AAA级工业旅游景区。涵盖羊文化广场、羊乳文化展厅、世界羊乳加工样板工厂参观走廊以及正在开发建设的羊文化生态研习基地,兼具工业旅游、商业购物、休闲接待等多重功能。

(六)强化利益联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行“企业+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模式,使企业充分发挥资金、信息、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采取“流转聘用”“服务帮带”“订单农业”和农户入股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全区羊乳企业年消耗鲜羊奶近4万吨,年需包装材料1亿元以上,全产业链就业人数达12000余人,可带动奶山羊养殖户近5万户。

经验成效

(一)党委政府统筹是关键。为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统筹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实施重点突破,阎良区围绕相关工作成立了高规格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做到了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增加农民收入是目标。构建“农户+合作社+加工营销”的利益联合体,显著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2022年,2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近70%的农户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左右,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0%。

(三)加大资金投入是保障。加大资金支持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另一方面,积极完善涉农资金整合使用制度、农业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联动制度,形成了“项目支持+政府扶持+银行贷款+群众自筹”四位一体的投入机制,未来三年内计划投资19.83亿元。

(四)农民主体地位是动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多方形成合力,各方在其中承担的任务不同,政府主导顶层设计,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社会各界合力帮扶,具体行动需要依靠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扎根农村的农民。只有坚持农民在产业发展、产业园创建中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产业发展与产业园创建才能行稳致远。

(五)壮大主导产业是重点。选准区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按照“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快建设大基地、发展大加工、创新大科技、开展大服务、培育大品牌,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才能形成一批集中度高、规模大、效益好的优势产业。阎良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系列羊乳粉产品已经占到世界的25%,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

(六)现代要素支撑是保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科技、信息等现代要素向产业园聚集,引导先进生产力“出城进园入农”,形成一批上下游紧密协作的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目前,全区甜瓜电商超过300家,在京东、天猫和淘宝等主流电商平台,阎良甜瓜长期占据甜瓜类综合排名第一的位置,成功开辟东盟、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百跃羊乳”已成为中国羊乳行业领军品牌,阎良羊奶粉自有品牌35个,销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

鄠邑区栗峪口村坚持“生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探索联片共建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鄠邑区石井街道栗峪口村,坚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努力把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红军长征纪念馆,引入企业共建东方嘉禾劳动教育研学基地,发展乡村休闲游,不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下载 (3).jpg

鄠邑区栗峪口村

基本情况

石井街道栗峪口村,位于秦岭涝峪和栗峪之间,由栗峪口、土门、涝峪口、白云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13个村民小组,744户2865人。近年来,栗峪口村依托秦岭北麓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生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全面盘活乡村文化、闲置宅基地、废旧厂房等资源,引进企业及乡创客人才,采取“保底+分红”的模式,发展乡村休闲游,打造了“土锤咖啡”、乡村会客厅、东方嘉禾Lummo营地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带动周边蔡家坡、直峪口、下庄等8号公路沿线石井片区发展精品民宿、研学旅游、乡村休闲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收入增加,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2万元,村民可支配收入达2.01万元。栗峪口村先后荣获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陕西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村、西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西安市美丽党建示范村党组织、西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成为网红打卡村。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依托生态优势,提升乡村发展基础。一是绘制资源“图”。自2018年底开始,栗峪口村干部利用半年时间,通过实地走访、与老干部、乡贤交流等方式,充分挖掘出了本土的绿色生态、红色人文、闲置房屋、废旧厂房等资源资产,绘制出了一张栗峪口村发展资源禀赋图。二是提升硬件“基”。坚持以创建“美丽、整洁、和谐、生态、宜居”为目标,积极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内容,先后硬化道路10余公里、安装路灯210盏、大绿围村植树7800棵、新修建小游园6个、设置景点道路标识牌23个,修建停车场3个共150车位,村内环境更加宜居、和谐。同时,加大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力度,重点对“坑弃地”进行治理改造,加快推动“坑弃地”变成“园林景”。三是铸牢乡村“魂”。该村依托公益文化大讲堂、甘泉书院等场所,开展国学讲授等活动,并定期举行道德评议会,组织“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激发村民向上向善向美动力,累计评选出12个“五好家庭”、36户“十星级文明户”、176户“美丽庭院”示范户,打造文明和谐乡风。

(二)探索发展模式,打好农旅组合拳。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村内闲置农房、废旧厂房、土地等资源,每年支付村民一定租金,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引入企业和乡创客,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采取“每年保底+20%分红”的模式,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劳动研学基地、民宿、乡村休闲游等新业态。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提供工作岗位40余个,带动全村100余人实现就业,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赢。一是发展特色产业。依托“户县葡萄”秦岭北麓优生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葡萄、猕猴桃作为支柱产业,引进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葡萄新品种,配备滴灌、水肥一体化、避雨等设施,发展设施葡萄、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已达2000余亩,先后举办了鄠邑区“葡萄熟了”新闻发布会、葡萄采摘节等,通过明星代言、直播等活动,村集体代销售葡萄40余万斤,帮助群众增收10余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盈利6万多元,让群众“量”“价”双丰收,叫响了栗峪口葡萄品牌。二是传承红色文化。充分挖掘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队伍过境栗峪口史实,利用村内闲置办公室,完善党员政治生活馆、红军广场、红军小道等设施,筹资建成“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吸引省内外近600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10万余名党员干部前来学习体验、举行主题党日活动,已经成为栗峪口村乡村旅游的一张红色名片。三是村企共建亲子营地。引入陕旅集团和东方嘉禾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在村里荒地上建设出500亩的东方嘉禾Lummo营地,建成全省首批中小学农耕研学劳动教育基地和自然探索基地,先后吸引20余万游客到村研学,自运营以来增加村内旅游收入2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

下载 (4).jpg

村企共建东方嘉禾Lummo营地

(三)引入优秀人才,打造新消费场景。一是打造“土锤”咖啡馆。2019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王绘婷带着团队来到鄠邑区,几经辗转后,看中了栗峪口村的一处废弃石粉厂,秉承留住乡愁的建设理念,保留石粉厂中的水塔、老旧设备等,将其重新包装改造,将乡土气息和时尚元素结合,在工业元素中彰显文艺气质,打造把乡村美食和西餐融为一炉的餐饮产品引流利器,吸引西安周边市民争相打卡,让土洋结合的“土锤”咖啡成为网红打卡地,为鄠邑区引来十余万人的客流量,不光让栗峪口村“全村人都喝上咖啡”,村里的妇女也化身咖啡师,从最初的4人到现在旺季的10余人,她们调制的咖啡,被称为“老嫂子咖啡”。二是实施一批乡创项目。在王绘婷博士和他们创建的“全村人”团队精心策划及“土锤”咖啡的引流下,已经吸引阿喵、冰哥、阿哲等10余名热爱乡村的主理人,正在实施乡村机车茶饮、萌宠乐园等乡创项目,不断营造新的消费场景,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让秦岭这一绿色生态奢侈品成为西安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来自广东美院的大学生阿喵在村里开了一家广式的阿喵茶餐厅,今年“五·一”期间都是天天游客爆满,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店。三是共建农文旅融合片区。栗峪口乡村休闲游的发展促进了蔡家坡村、直峪口村等石井片区民宿+餐饮+有机农产品等乡村游的全产业融合,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样板。

经验启示

一是党建引领、村企共进是核心。积极探索以党建带动乡村振兴的模式,坚持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在致富创业上,探索“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人才”等多种模式,将党组织活动重点与党员群众最关心的农村产业联系起来,打造形成“红军过境户县陈列馆”、乡村休闲游、设施农业等三大集体产业基地,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二是旅游引流、消费赋能是潜力。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近两年,栗峪口村坚持把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劳动研学基地,有效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乡村旅游成为主发力点。实践证明,乡村蕴含巨大的消费潜力,关键在乡村是否能够提供“产销对路、供需匹配”的消费产品。栗峪口村以劳动研学为主题,充分满足了城市人户外游玩的愿望,点燃了旅游市场。

三是生态兴村、价值融合是基础。栗峪口村背靠秦岭北麓,是陕西重要的生态屏障,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家城乡融合建设赋予的“国家命题”,也是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时代命题”。栗峪口村在规划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乡村肌理,通过绿色基础建设让村庄可进入、可观赏,把原真生态、原乡风情、原味生活营造成为卖点,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栗峪口村的实践证明,“绿道蓝网、水城相融、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格局,不仅是建设公园城市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四是商业逻辑、专业运营是保障。2020年以来,在改善提升村域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栗峪口村争取近300万元扶贫、文旅资金,吸引2000余万元社会资本,采取“村企”共建,“保底+入股分红”的模式发展研学旅行产业,建成东方嘉禾劳动教育基地,打造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期间,企业组建了一支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并与集体经济组织结成发展合伙人,形成兼顾公共属性与商业逻辑的运营机制。实践证明,政府效率优势和企业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的结合,是栗峪口村快速发展的“密码”,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五是先进理念、人才引进是关键。栗峪口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一批怀揣梦想的青年乡创客,将城市的生活理念、新的生活方式融入乡村,为乡村建设注入新鲜力量的同时增加现代生活的色彩,让乡村更加时尚、更具品质。

蓝田县汤峪镇坚持连片共建

打造“高颜值深内涵有特色”的美丽乡村

近年来,汤峪镇立足新发展阶段,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要求,以美丽乡村片区化建设为发力点,环境连片整治、风貌连片建设、区域连片打造,以“绿水青山”成就“金山银山”,一幅“高颜值、深内涵、有特色”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下载 (5).jpg

蓝田县汤峪镇

基本情况

蓝田县汤峪镇位于西安市东南近郊,以温泉旅游而驰名,镇区距蓝田县城25公里,距西安市区40公里,南依秦岭山脉,西邻浐河源头,环山公路、西安外环高速穿境而过,风景秀美,交通便利,是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和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2021年11月被确定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

下载 (6).jpg

美丽村庄片区

在市县两级的大力支持下,汤峪镇以美丽村庄为基础,选定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塘子村为中心村,市级美丽乡村河东村、尖角村、汤石村、洪家寨村为重点村,高质量连片打造一个51平方公里、涵盖全镇五分之一人口的美丽村庄示范片区。片区聚焦温泉旅游核心,瞄准田园生活热点,深挖温泉康养、田园休闲、亲子娱乐、艺术体验、创意旅游、乡村文化潜力,通过规划、设施、产业、资源、旅游“六个连片”的实施路径,打造出一个“高颜值、深内涵、有特色”的美丽村庄片区,有力带动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的建设。

具体做法

一是高标准规划。坚持“规划立镇、温泉名镇、基础强镇、产业兴镇”的指导思想,树立“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促进城镇化”的理念,对标优质景区建设标准,着力打造蓝田县域副中心和国际化温泉旅游名镇。二是建强基础设施。以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内涵、提升城镇形象为三大抓手,在公共服务、公共文化建设上久久为功,不断提升片区的综合承载力,为当地群众及往来游客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保障。三是凝聚文化内核。汤峪镇既是汉唐温泉沐浴胜地,也是关中民俗文化重镇,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我们十分注重挖掘、保护和展示各类文化元素,利用建筑风格、城市家具、民居风貌等因地制宜展示汉唐文化、温泉文化、关中民俗文化,把美丽乡愁寄托于绿水青山,让整个片区不仅“颜值”在线,更能羁绊心灵。

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村庄的资源禀赋、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的发掘片区内各村的特色并加以打造。塘子村作为中心村,也是汤峪镇温泉旅游的核心村,在建设时,主要落脚点放在如何提升旅游品质方面,因此着重实施了关中特色街巷景观节点改造提升、建筑物立面改造、线缆(弱电)落地及村内主干道黑化提升项目,提升改造了景区周边的4个停车场及游客服务中心,新建了汤峪广场、羊洞沟儿童乐园等休闲打卡点,并扶持镇区主要的温泉酒店实施升级改造,以温泉康养为主题,为往来游客提供更优美的环境、更便捷的生活、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有力推进温泉康养产业蓬勃发展。河东村毗邻镇区,闹中取静,因此以乡愁记忆为主题,实施了村内污水管网铺设、道路黑化提升、立面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同时在实施绿化景观节点提升改造项目时,注重保留各个时代的旧民居、老物件,通过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展示,将村庄打造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村庄。尖角村民风淳朴、班子坚强,在实施村内道路黑化提升、立面改造、绿化景观节点提升改造等项目时,注重发动群众共商共议、投工投劳、积极参与、建设家园,让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突出“存在感”,体会“参与感”,让村庄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把乡风文明的新思想融入家家户户。汤石村耕地面积大、科技农业发展起步早,在实施村内人居环境改造之外,更把重点放在了塑造农耕体验主题,主要依托汤苑现代农业体验园,建成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鱼蔬共生大棚、智能滴灌设施等农业产业设施,并融合农业观光、亲子体验、果蔬种植加工,打造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通过扮靓村庄、建强产业,让农村美起来,推动农业强起来,促进农民富起来。洪家寨村地处环山路交通咽喉,商贸餐饮产业十分发达,通过完成洪寨十字立面改造项目、街区环境提升项目、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项目等,以时尚街区为主题,营造浓厚商业氛围,激活了汤峪“夜经济”商圈。

创新亮点

(一)“共同缔造”建设美丽宜居村庄。按照“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首先在河东村圪塔打造市级美丽宜居村庄,2018年圪塔村被确定为蓝田县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2019年承办陕西省“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现场会,同年承办国家住建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现场会。依靠圪塔村的成功经验,汤峪镇进一步提升“共同缔造”模式的矩阵效用,又继续高标准打造市级美丽村庄片区,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二)镇区带动镇域发展。依托镇区温泉度假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向镇域辐射发展,拓宽镇域发展空间,结合各村现有资源及传统优势,打造出一批能够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好项目,以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一是从塘子村至汤峪河村打造一条农家乐集群示范带,汇集近200家农家乐,发挥山区生态旅游、观光避暑的优势,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二是打造关中环线民宿集群。打造塘子村民宿主题街区,探索“精品民宿+温泉”的高品质民宿产业发展模式,以民宿发展推进汤峪旅游度假品质不断创新提升。三是在洪寨村环山路十字打造夜间餐饮、休闲聚集区,汇集餐厅、夜市摊点近百家,形成环山旅游公路节点上的夜间休闲娱乐节点。

(三)建强基础完善城镇功能。按照“基础配套、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要求,下足功夫持续提升小镇建设及管理水平。一是提升小镇形象。加大投资力度完成镇区改造提升,采用石材铺设人行道、持续实施点亮工程、不断增加公共绿地面积等方式,营造了良好的小镇形象。二是丰富城镇内涵。完成仿古文化墙建设、观音广场、大兴汤院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镇区汉唐文化特色进一步显现,城镇内涵进一步提升。三是完善城镇功能。持续增加公园、广场的建设数量,依托镇文体中心运营好图书馆、电影院、体育馆等文体活动场所,不仅满足于汤峪群众游客提供方便的生活,更能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服务,从心灵上羁绊往来汤峪的游客。

成效和启示

一是聚集产业的连片发展。美丽村庄示范片区的村庄要“统一规划、全域布局、一体建设”,综合考虑村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特色,确定中心村庄,合理布设景观节点,整合资源要素,充分挖掘利用各村文化、产业和旅游等资源,更能突显规模发展的矩阵效果。

二是促进产业的优化转型。借片区打造的良好机会,片区内的温泉酒店、民宿、农家乐、餐饮商户和农业产业园等,通过申请奖补资金,或是完成升级改造,或是融合文旅、直播等新型业态,激发出多个经济增长点,片区内产业特色愈发突出、优势愈发明显。

三是引导产业提供就业机会。2022年度,汤峪新增市场主体216家,新建、扩建农业科技产业园3个,新增就业岗位1250个,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左右,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00元,增长率为9%左右,各项经济指标都位于蓝田县前列。

四是实践“共同缔造”的理念。引导群众通过投工投劳、出让空间的方式参加建设,通过募集老旧物件、挖掘村史、民史并加以展示的方式提升群众对于建设的热情和认同感,提升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群众对于家乡发展的自豪感,这种精神上的丰富也是乡村振兴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实践。

下载 (7).jpg

周至县骆峪村深耕“农文旅”乡村产业

融合发展铺就共同富裕的“幸福路”

近年来,周至县骆峪村依托山青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抢抓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以游客服务、农事体验、亲子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不断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做亮特色品牌、挖掘本土文化、链接惠农资源等方面深耕,串联起田园生活、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农耕体验、观光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铺就出一条条乡村振兴“幸福路”。

骆峪镇骆峪村全貌图

基本情况

骆峪村地处秦岭北麓,傥骆古道北口,距周至县15公里,是骆峪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地域面积2680亩,其中林地面积420亩。有效耕地面积1348亩,杂果面积625亩,苗木花卉548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321户1205人。主导产业以油桃、李子、苗木为主。十年前,骆峪村交通不便,生产基础条件差,群众收入来源单一,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500元,属省定贫困村。自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以来,全村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迎刃而上,苦干实干,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把“精准”落实到脱贫攻坚全过程,从严从实从细抓好政策落实,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2022年人均收入达25342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8615元,农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主要做法

(一)坚持从农文旅融合发力,推进产业质效双增。近年来,骆峪村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原有单一的种植模式,形成了以时令水果、猕猴桃、苗木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年产值达453万元,为全村发展休闲农业稳固了根基。同时,依托美丽村庄片区化建设,强化对村内“软”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利用,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智慧党建平台,重点打造骆峪四组30户美丽街区2条,打造绿地景观1处,村庄颜值得到极大提升;依托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投资325万元打造仿古街2条,美食街2条,以集装箱为主体的广场集市1处,村庄内涵进一步丰富,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打造精品民宿示范引领,动员村里的农家乐经营示范户,自主打造经济型、舒适型民宿,从而带动全村农家乐发展进一步提质增效。目前,骆峪村包装材料加工厂已建成并即将投产,百亩观光水稻种植、荷花观赏池项目正在建设中;骆峪村共有农家乐10户,民宿9家,大型饭店2个,标准间35间,日可接待游客1000人次,形成了完善的“游在骆峪村、吃住‘古骆国’”的旅游体系。

下载 (8).jpg

骆峪村儿童扩展基地

(二)坚持从群众身边事做起,推动和美乡村落地见效。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近年来,在县、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骆峪村以“做好‘关键小事’,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服务理念,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村域特色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村内道路通畅,水泥硬化率达100%,电力、通讯、安全饮水、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累计安装太阳能路灯285盏,修建公厕5座,设置分类垃圾箱10余处。全面改造提升村入口标识、主要巷道、排水渠,先后建成古骆国文化广场、红色广场、生态停车场、文化街区及游客服务中心、美化亮化四组一条街、建设农家小院一条街等,村容村貌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目前骆峪村已成为集文化休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美丽乡村”已成为骆峪村一张响亮的名片。

(三)坚持从文化传承入手,推动文明乡风进村入户。文化铸魂,是乡村振兴的源泉。骆峪村以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以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设立了村规民约,积极开展党建长廊、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一条街建设,大力发掘乡村底蕴,充分利用古骆国的悠久历史,开展骆国风情、乡趣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明白老人”、“孝顺儿女”等评选表彰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常态化组织开展了节日民俗和文化娱乐等系列活动;组建了群团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生活融入、邻里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如今的骆峪村,民风淳朴,家风优良,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和谐,人居环境优美。

创新亮点和成效

(一)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提升。骆峪村坚持把抓基层党建有效融入乡村治理全链条,不断夯责任、建队伍、强保障,创新“织密网格、为民服务、促进发展”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和网格长示范带头作用,形成村干部包街包户,群众共同参与共建共治的良好氛围。同时,针对集中开会难等问题,骆峪村依托“互联网+”理念,探索打造“智慧党建”平台,通过网上平台积极开展党建宣传、党员教育、党务工作、党建管理、互动交流等活动,开通党员便捷服务“绿色通道”,有效推动“互联网+党建”工作目标,提升党建工作管理水平。

(二)优化人居环境,村容村貌明显改善。骆峪村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为重点,建立“街巷长”治理机制,将全村大街小巷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把街巷卫生责任落实到人,明确村居道路卫生、绿化美化等环境问题巡查整改职责,确保街巷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同时,结合党员活动日、“每周自清日”等活动,动员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和广大群众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来,加快“最美街巷”创建,不断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三)加快“农文旅”融合,聚合效应有力激发。骆峪村依托乡村资源优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蛋糕”,发挥乡村旅游对促进消费、改善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聚焦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引导村民创业,将生态农场与农耕文化相融合,通过建设骆峪村百亩稻田观光农业项目,打造采摘垂钓、观光休闲、古骆国及倘骆古道文化等农文旅基地,提供特色餐饮、民宿等配套服务,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发展游“绿水青山”,寻“快乐老家”,品“农家美食”,学“农耕文化”,购“农家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和价值链。让“农产”变“产品”,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下一步,骆峪村将持续加强与西旅集团合作,用足用活“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加快广场集市、白杨林露营、美食一条街良性运营;加大吃住游娱购等要素保障力度,尽快完善相应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努力打造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靓丽名片。

下载 (9).jpg

灞桥区花园乡村深刻重塑

农村人居环境

近年来,灞桥区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顺应城乡融合发展新趋势,把“花园乡村”建设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围绕花园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科学规划,分类施策,积极探索城郊区域乡村建设新路径,打造出了西车村、水泉子村等一批先进示范典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灞桥区花园乡村

基本情况

灞桥区位于西安主城区东部,区内的显著特点是“大都市”与“大农村”交错并存,这种格局,一方面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充裕空间,另一方面也给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依托。结合这一现状,灞桥区根据发展实际和村庄地域特点,将全区76个行政村分为干净整洁村和整治示范村两类;又根据村庄地理位置、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历史文化等将43个整治示范村分为自然风光类、历史文化类、农旅休闲类、城郊融合类四大片区,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进行规划、实施。先后有西车村被评为“省级美丽村庄”及“西安市十佳美丽村庄”,西张坡村、龙湾村、水泉子村被评为“西安市最美乡村”。

主要做法

(一)在编制建设规划上注重生态融合。根据区域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村不同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和发展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重点培育、全面统筹、有序推进”的要求,大力推动“花园乡村”建设,确保开发与保护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科学有序推进。在充分考虑点线面的结合及兼顾现实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聘请资质优良、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踏勘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尊重各村基础设施实际,突出公众参与,以问题为导向,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重点提升,形成切合农村实际的设计。二是注重生态保护。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切实保护好山、水、田、林、园等自然资源,彰显依山傍水、因势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让“花园乡村”保持“天蓝、水清、山绿、花香” 的“原色”。三是突出文化内涵。依托白鹿原的区位优势以及深层文化意蕴,对灞桥历史遗迹、人文典故、民间习俗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保护和利用,加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整体设计,整合利用乡村文化场所建设乡村书屋等耕读文化传承基地,结合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灞桥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

(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项目整合。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建立项目整合机制,实现各类资源要素集中向“花园乡村”示范点上倾斜配置。一是改造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区政府专项投入2.3亿元奖补资金,集中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花园乡村建设,解决了以往资金投入分散、绩效偏低的问题。同时,结合项目验收评价、工作绩效考核,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将资金向工作推进快、工作质量高的街道、村组倾斜,充分调动“比学赶超”积极性,确保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完成了43个美丽示范村道路路面改造提升工作,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区,完成了村庄景观设施建设和房屋外立面整治工作等。二是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在水泉子村实施了乡村油路、公厕、停车场等一批“吃、住、行、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花园乡村”与旅游景区的衔接能力和旅游服务能力,使“花园乡村”旅游、文化、自然等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强化村庄整治。围绕区委、区政府深入实施的“村庄清洁”工程,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落脚点,不断完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清洁、村庄绿化等工程,确保道路干净、河渠畅通、院落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