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 新闻资讯

一部日记何以牵动陕甘文化脉搏?——宋景贤〈日新集〉的精神突围

2025-04-21 11:01:21

2025418,甘肃定西理工中专的课堂上,17岁的杨玲玲在日记本上写下:‘少看手机多读书,刷百条视频不如写一篇日记。’这句话来自她刚读的《日新集——和自己的良知对话》。三天前,这本书在定西首发500册即告售罄,如今正以‘朋友圈传阅’的方式向陕西蔓延……”

图片1.png 

 《日新集》的‘注意力管理’章节,以作者六年坚持每日千字随笔的实践,为数字时代的‘时间碎片焦虑’提供解法。在定西理工中专,这段内容已被纳入德育课案例,学生杨玲玲说:‘妈妈常念叨的话,这次终于听进去了。

图片2.png

新定西》评论称:“这本书没有宏大叙事,却让‘文化自信’变得具体可感——修路时‘既要算混凝土方量,也要算人情分量’的细节,道出了西北人‘规矩与情分并重’的处世哲学。认为其以“小叙事”激活了代际文化传承的集体记忆。  

图片3.png 

一本”的时代价值该书编校历时年,刻意保留“不完美”的口语化表达:“严肃思考不必包装成学术论文,真实的力量往往来自日常。”宋景贤回应:“《日新集》的核心是‘日日新’——每天都是新的开始。书中收录的“朋友圈体”随笔(如“今天又忍不住刷了3小时视频,痛定思痛决定捐出闲置物品”),成为年轻读者热议的“反面教材”。这种将《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传统智慧转化为"日日新"现代自省机制的表达,恰似一股清流冲刷着浮躁的社会心态。

图片4.png 

在黄河支流渭河畔的定西,人们曾用‘水过留痕’形容时间的沉淀。如今,这部被读者称为“新时代《曾国藩家书》”的作品,正以最朴素的方式完成文化突围:如河床里的石头,用日复一日的沉淀,标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