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列表 > 新闻资讯

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汉阴实践样板

2025-04-15 19:19:36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立法机关倾听基层声音、凝聚群众智慧的“神经末梢”,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汉阴县人大常委会锚定立法联系点功能定位,以“小支点”撬动“大民主”,通过政治引领、制度筑基、全域协同、融合赋能”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路径,探索形成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汉阴样板

一、基本情况

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是公民参与民主立法制度的新探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实践,是法治宣传的新窗口。汉阴县人大常委会2023年11月被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确定安康市唯一一个县级层面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牢牢抓住践行人民民主这个切入点,不断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有效途径,积极搭建表达立法诉求、反映民情民意的平台载体,努力把基层立法联系点打造为“立法直通车”“民意连心桥”“普法宣传站”“法治助推器”,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的、现实的体现到立法联系工作的各方面,推动立法联系点在服务省、市人大地方立法工作的同时,同步促进基层人大监督工作提质增效,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实践做法

(一)坚持政治引领,把稳方向之舵。党的领导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强保障。汉阴县人大常委会主动向县委汇报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县委的重视和支持下,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制定出台《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实施方案》,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协同、各方参与”的工作体系明确“争当学习新示范、打造建设新样板、探索治理新经验”的“三新”定位,为联系点建设提供顶层设计。通过委统筹资源、人大组织实施、各方协同配合,为高标准建好基层立法联系点高质量开展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基本路径

二)强化规范建设,夯实工作之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基层立法联系点高效运行的基础。汉阴县人大常委会制定涵盖工作制度、征询制度、人员职责等在内的6项制度,创新推行“接收任务—学习研读—制定方案—意见征询—汇总整理—专家论证—上报反馈”的“七步工作法”,推动立法联系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建立常委会领导联系基层立法联络站、常委会各工作机构联系基层立法联络员(信息员)联系”责任机制,构建县、镇、村(社区)三级立法联络机制,将民意收集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最基层,确保每一个角落的声音都能被听见,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广泛参与提供了制度支撑。

(三)推进全域覆盖,拓展民意收集之网为最大程度吸纳民意,汉阴县人大常委会10个镇级立法联络站、29个行业征询单位、3个专业协作单位及153个村(社区)信息采集点紧密联结构建了1+29+3+N立体化工作网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架构。吸纳村“两委”成员、人大代表、乡贤等一线力量律师、智库专家,组建基层联络员专家智囊团的“双轨队伍”既保证了民意的原汁原味,又提升了意见建议的专业性。依托人大官网、微信公众号开设立法征询专栏,拓展线上征集功能在代表联络站、宪法主题公园等设置“立法意见建议箱(码)开展多样化线下意见征询,“线上+线下”双通道实现了基层民意与立法决策的无缝对接,极大地拓宽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参与渠道。

(四)探索融合共建,激发作用发挥之。汉阴县人大常委会突破单一立法征询功能定位,推动联系点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民主实践—法治宣传—治理创新”的闭环生态。立法信息采集点代表联络站共融共建,按照“有场所标识、有制度规范、有组织保障、有日常管理、有活动内容、有台账记录”的“六有”标准,推进“点站”场地共建、资源共享,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基层单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立法。将立法联系点工作与普法依法治理共融共宣,建立集立法征询、立法解读、人民调解、法律咨询、法律宣传于一体常态化普法宣传体系,在开展立法解读和征询意见中,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使立法联系点成为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支点”立法联系点工作与人大职能工作共融共推,在开展调研、视察、执法检查和加强改进代表工作中,充分发挥立法联系点听民声、察民意、聚民智的作用,全面收集基层群众对法律实施、执法司法、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探索建立“立法联系”和“代表联系”的融合机制,形成了“双联一体”互促共融的工作格局。

三、实践成效

(一)立法质效大幅提升汉阴基层立法联系点立足基层实际,探索“3323”工作机制和立法征询“七步工作法”,在2024年度征集立法意见建议700余条,梳理上报199条,其中20余条被吸纳或部分吸纳,为省市立法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层智慧,有力推动了立法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二)民主治理成效明显基层信息采集点借助立法联系点平台,成功解决了一系列集体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物业管理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该县蒲溪镇盘龙村解决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涧池镇紫云南郡搬迁社区强化物业管理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等生动案例,充分展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强大效能,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民主治理的成果。

(三)普法宣传活力迸发各联络站(信息采集点)将立法意见征集与法制宣传有机结合,接待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开展法律知识宣传1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调处矛盾纠纷30余件,激发了群众参与立法和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立法意见征集与普法宣传、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四)基层民主示范明显。“立法联系点 + 代表联络站 + 基层治理单元”融合建设模式成效显著,相关经验做法被多家媒体报道,多次接待市县考察调研,成为展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汉阴窗口”,获得省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肯定,部分做法在全市作典型发言,为其他地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实践启示 

(一)政治引领是根本保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纳入基层治理体系,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方向不偏、动力不竭。

(二)制度创新是关键支撑通过建立规范化流程、责任化分工、精准化机制,实现民意收集与处理的科学化、高效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序开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融合协同是有效路径推动立法与代表工作、普法治理、人大职能深度融合,构建“民主实践—法治宣传—基层治理”的良性循环,全方位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维度。

(四)人民参与是核心要义只有以广泛覆盖的网络、多元渠道的征集、专业高效的转化,让群众深度参与立法过程,才能真正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让人民当家作主从理念变为生动实践。

 汉阴基层立法联系点实践表明,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仅是民意“传送带”,更是民主“孵化器”治理“助推器”,小站点能承载大民生,微创新可激活大民主。基层立法联系点,能够在基层实现立法、民主与治理的有机统一,为新时代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为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黄邦平,系汉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